证券时报记者 韦小敏
本报讯 尽管上半年大多数集合理财产品收益为负,但多家主流券商仍在加紧研发新的集合理财产品,欲扩大资产管理的规模。
申银万国资产管理部的负责人透露,虽然旗下的第一只集合理财产品“申万1号”,在今年的4月7日才刚刚成立,但是目前公司已经着手准备“申万2号”的研发,待适当的时机申报。某家以资产管理见长的券商也表示,尽管3号产品在年初刚刚成立,公司的4号产品已经火速进入了筹备阶段。同时,公司还向监管层申报了QDII产品。
除了申报新产品,不少券商为保留目前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还计划将快要到期的老产品进行展期,而业内人士也普遍估计,,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申请展期基本上问题不大,老产品展期的效果和发行一个新产品差不多,券商付出的成本更低,还比新产品更容易聚集人气。
另外,在积极筹备新产品的同时,证券公司还开始对集合理财产品的类型进行了新的尝试。例如,新近获批成立的“华泰紫金鼎”伞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采用了伞型结构,一鼎多能,下设“步步为盈”、“锦上添花”、“造福桑梓”3只相互独立的子计划,各子计划定位明确,且相互之间可灵活转换,能一次满足所有低、中、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并且,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可以轻松转换投资方向,并且免掉额外的申购、赎回手续费用。
据了解,今年监管层已批准了平安、东方、申银万国等券商的约10只集合理财产品,而2005年3月至2006年底,只有22只集合理财产品获批,2007年也不过批了7只产品。证券公司认为,监管层对集合理财产品明显放松,都想趁势多申报产品。
虽然积极筹备新产品,也有产品能够获批的信心,但是证券公司已经意识到业绩下滑,投资者购买意愿不强,是目前公司开发新产品的最大障碍。此前有统计数据显示,受市场疲软的影响,券商集合理财的净值大幅缩水。截至今年6月末,市场上32只集合理财产品(已正式成立)总规模仅为547.93亿元,这一数字仅相当于去年高峰期的55%左右。新近发行的一些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募集金额也受券商的业绩的影响,规模基本上都在10亿元附近,无一能够达到募集规模的上限。